在探索城市公园围墙的打开方式过程中,应讲究策略,因地制宜,进一步提出对不同环境下围墙透绿的处理手段来增进城市公园活力,促进城市公园景观的融合。下面浅谈一下“拆墙透绿”园林景观设计怎么设计围墙?
1、实体围墙弱化边界感
封闭式围墙以实体围墙为主,其主要功能作用是分隔空间,实体围墙是城市公园边界最主要的形式,我国大多数公园都以高大的实体围墙将之围合,使得公园较为独立,私密性较强。当公园临近居民区,甚至有些居民楼与公园仅有一墙之隔,周边环境复杂,通常出于安全考虑选择实体围墙作为边界围合方式。
在环境设计之中,应当*先了解场地围墙性质,了解整体的公园形态、风格、历史文化背景及边界环境,并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分析。根据边界不同地形地势及环境对实体围墙进行设计,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风格上保持统一,不能完全追求标准化形制。对场地进行调研,在实体墙色彩搭配、样式及其细节考量上,应该与公园建筑、街区风格保持一致,与周边环境相结合。
2)在空间环境之中,高大的围墙—方面会对行人视线进行阻挡,从而使人心理上产生压抑感。另外—方面,围墙营造的私密性空间会让人产生控制感、安全感。设计中应充分了解场地需求,重点考虑空间尺度及人体关系,以适宜人体工学的空间尺寸设计围墙高度及形态。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到空间封闭性与墙体尺度和人的眼睛高度有关。其中30厘米高度的墙体,能起到勉强划分区域空间的作用。60-90厘米高度的墙体,会造成视觉连续性,适合营造安静的凭靠类休憩空间。高度在1.2米时会对人的视野起到遮挡效果,人在视觉上空间划分效果明显。当高度达到1.5-1.8米时,这时人的视线将被完全阻挡,使其具有封闭性,有利于营造领域性、私密性空间。在对边界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矮墙、斜墙、曲线墙等不同高度的墙体,能够有效地营造具有丰富层次及流动感的边界空间,营造积*舒适户外空间。
3)在对实体围墙细节处理之中,应以打造丰富立面形态,融合边界环境为主。根据不同地形地势,实体围墙形态也应赋予相应变化与之呼应,达到丰富立面形态,增加趣味性、吸引力。同时,丰富墙体细节,在材质、色彩、形式、细部肌理等上进行充分考虑,例如实体墙以拉毛方式使得其表面粗糙,或是用正负形在墙面凹陷或凸起等形式使实体墙面形成丰富的肌理效果。当人们靠近墙体时能够观察到材料的质感,触摸感受材质的不同变化。或是根据不同的砌砖手法以及其他材料搭配,这样即使实体围墙较长也会有丰富的形式变化,在视觉上形成的不连续能够减少围墙厚重感,同时弱化围墙的边界感。例如位于上海徐汇区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历史建筑文化街区的武康路,其中40弄1-5号的部分围墙采用老一辈上海人重要情感寄托的竹篱笆元素,在临街墙面加建竹篱笆或在栏杆运用篱笆这种原始材料进行装饰,不仅能功能上对空间进行分隔,更重要的行走在此能唤醒记忆产生情感共鸣。
4)有目的性创造节点空间,增加空间吸引力。实体围墙一侧人群大多以行走的活动方式为主,而长长的高墙下平直单调的道路则会让人心理上产生距离远、无趣、枯燥消*的感觉。通过创造节点空间的方式,将能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从而打破平整生硬的空间所带来的消*感。例如在围墙之前根据具体的空间环境在局部稍做曲折,向内凹入,设计内嵌式景观或布置休憩座椅,创造可以适当停留休息的空间节点使空间灵活,增加空间韵律,增加亲切感、人情味。
2、通透围墙增加层次感
通透式围墙大多采用通透式栅栏或者是低矮的篱笆、栅栏等,实现功能上的阻断和视觉的美化。制作工艺包括铁艺、木质、新型材料等,因其铁艺栅栏具有*强的可塑性,繁复多变的造型设计能够满足不同风格的公园需求,因此在公园通透式边界最为常见。
半通透式围墙在传统园林通常以大型漏窗为主要设计元素,在实体墙中以不封闭的空窗洞内装饰各式各样的镂空图案,作为园墙上的装饰小品,多以成排形式出现。漏窗不仅可以使墙面上产生虚实的变化,使两侧相邻空间似隔非隔,景物若隐若现,富于层次。漏窗不仅的设计手法不但用在江南园林,现在越来越多传统式公园及住宅也是非常青睐的。现代城市公园中半通透式围墙大多是以实体围墙与其他形式结合,例如栅栏、篱笆等达到边界空间局部通透的效果。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公园对于边界的处理设计考虑较弱,造成千篇一律的风格。
在城市公园“拆墙透绿”设计过程中,*先应当立足公园本身,在前期场地调研中,充分感知场地特性、了解公园风格及历史文化内涵。通透式围墙透绿适用于公园边界临街却因现实情况无法实现拆除部分围墙。
在景观较好的局部,进行通透式围墙设计。以达到空间内外不再是被完全隔离,而是能够互相交流和渗透,相互因借,从而进一步增加边界空间的层次感、亲近感。对于景观价值较弱的部分,结合植物进行美化处理,可利用吸附类攀援植物的生长特性,例如利用爬山虎、凌霄、蔷薇等攀援类植物的点缀,达到增绿的效果,形成生动的绿墙,达到边界景观层次丰富、边界空间生机活力的目的。
3、虚拟围墙营造生活力
虚拟围墙以绿色围墙或无围墙形式,绿色围墙以植物为主要元素,达到隔离、划分空间的效果,具有良好的生态性。无围墙则主要利用不同的景观要素对空间进行处理,达到边界柔性围合,美化街道景观,同时也能消除公园与城市的边界感,为市民提供生活体验,增加亲切感,吸引更多城市居民能进入并参与其中进行活动。
对于能够实现公园围墙拆除的部分体量较大,设计重点将在围墙打开后公园边界的处理上,需重点提升区域景观质量。在其基础上进行边界空间及景观设计,*先应对场所进行调研,不仅考虑公园本身,更重要对区域内居民生活形态进行调研,并充分理解居民与公共空间中的交往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质量,将公园与城市居民生活有机融合。
而在场地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应*先考虑场地内各个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布局交通动线,并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借助人随着运动而产生的视点变化将空间连接起来,做到设计人性化、舒适化,注重人们的心理感受,设计富有人情味、生活力的公共空间场所。根据边界空间活动性质和场所环境进行设计可以运用以下几点方式:
1)结合自然要素柔性处理
在将实体围墙拆除后可利用自然微地形进行边界软处理,在空间转化过渡地带可供充足的可感信息,可触觉要素。在场地边界地带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人们能够目睹公共空间所发生的活动。边界区域实现空间内外视线通畅,过渡自然,行人可直接看到公园内部景观,公园内也可观察到街道活动,造成视觉上空间延伸,吸引人群进入空间内部进行活动。例如位于旧金山城区的泛美红杉公园,高大紧密的红杉树将空间包围,对城市街区造成视线隔离,因此空间具有半私密性。公园通过合理设计的水景、座位形式,公园面积不大但使用率高,其优势在于能够享受到午间充足的阳光,空间内部充分被利用,因此受到周围年轻职员特别是女性的青睐。
2)结合景观设施丰富空间
在边界设计可供逗留的活动场所,例如在公园边界布置花架、廊、景墙等景观设施,不仅能够塑造场所氛围,同时也给公园边界提供了休憩、交流、互动的场所,有助于人们投入或保持与公共空间生活和活动的密切接触。例如,沿街或空间可供安憩的座椅,合理朝向的布局能够让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坐下来,观察场所中正在发生的活动。其中“座席景观”不仅是特殊辅助座位,也是城市中多功能的景观小品,既能够作为观景点,也能作为塑造大型空间小品。例如位于港湾的悉尼歌剧院,三面临水,视域开阔,剧院前的台阶作为“坐席景观”在空间的边界为市民提供了可休憩的场所,也为广泛的社会活动提供场地,同时空间中的活动也将处于空间使用者的视线范围之内,使得市民在户外休憩的同时能够观察周围发生的社会活动并能够积*参与其中。
3)结合植物塑造绿色边界
边界利用植物景观设施的不同造型,达到划分空间的作用,平行成线、垂直立面,利用植物将植物线性布置或根据景观凹式布置,塑造景观绿色围墙。或可结合微地形、水体,利用合适植物创造自然生态景观,临街边界结合雨水花园或水体景观幕墙,消除空间落差感,或是将景观设施与之结合,丰富边界空间形态,达到透绿目的同时也具良好生态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及图片均采集来源于网络,并无商业使用,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