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陆上最大油田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大庆油田,这片“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黑土地,一次次实现产油记录突破的背后,是敢打硬仗、顽强拼搏、勇创一流的“铁人”队伍持续攻坚克难的结果。“人民楷模”王启民就是其中的一位优秀代表,他说:“能为发展祖国石油事业,为大庆油田鞠躬尽瘁,奋斗不息,是我终身的事业、一生的追求。”
矢志报国、忠诚担当的家国情怀,是王启民一辈子的坚定和执着。1960年,新**的工业化刚起步不久,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还在北京石油学院读书的王启民,毅然前往刚刚开发的大庆油田实习。当时,几万会战职工住地窨子、啃窝窝头,人拉肩扛、爬冰卧雪也要为国家找油,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使王启民激动不已。在铁人精神的感召下,23岁的王启民一毕业就毅然前往大庆。此后,**油田技术开发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他坚定且刚毅的身影。从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到原油5000万吨以上27年高产稳产,再到建设百年油田新实践,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各个时期,王启民始终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熔铸到油田开发事业中,践行着“忠诚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的初心。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中造就伟大。20世纪60年代,有外国专家断言:像大庆含蜡这么高的油田,**人根本没能力开发,除非把油田搬到赤道上去。面对嘲讽,王启民提笔写下地质指挥所门前那副大红对联:上联“莫看毛头小伙子”,下联“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闯将在此”。凭着这一股闯劲儿,王启民既不照搬国外,也不照抄书本,靠着两条腿到一口又一口井调查,“把每口井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组织开辟了9平方公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试验区,并形成“六分四清”分层开采调整控制技术和“层系细分开发调整”技术,一次次地闯出限制油田开发的“门框”。
于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在未知领域里创新探索。“创新是一场不凡的历程。”王启民回忆起自己的“科研长征路”时说道。20世纪80年代,为实现高含水油田持续稳产,他把目光瞄向了不计入石油储量表的“表外储层”,这是旧理论无法开采的油层“禁区”。最终,他摸索出一套开发“表外储层”的新技术,推动油田稳产10年。90年代中期,大庆油田主力油层含水超过90%。王启民坐不住了,带队开展“稳油控水”技术攻关,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产稳产。如今,86岁高龄的王启民仍然每天早上来到办公室。谈起正在开展的新技术研究,他劲头十足。本可安享晚年的他选择始终奋战在科研一线,油井工作人员在开采上遇到什么难题,总会请他帮忙寻求解决办法。他说:“始终保持大脑运转,思路才会清晰,思想才不会枯竭。我虽然岗位退了,但有责任为年轻科研人员成长当好‘人梯’。”
“人这一生,只要把一件事做好就行了。”王启民这样总结自己倾注全部心血的事业。而这种一生只钻研一件事的精神,也在大庆油田传承着,每一口油井都是一个技术进步的里程碑,都是“铁人精神”的时代传承。
来源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丨王奇
编辑丨冯军
责编丨金雨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及图片均采集来源于网络,并无商业使用,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